中国民间疗法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央级技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国家中医药优秀科技期刊。★办刊宗旨:弘扬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中医药民间传统疗法;发扬中医特色,切实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办刊特色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炉,以实用为主,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全面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医疗保健方法。★主要读者对象:适合于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和参考。★主要栏目: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独特疗法(包括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敷脐、外敷、灌肠、穴位注射、针刀、熏洗等各种疗法)、综合疗法、方药应用、成药应用、古方今用、专科临床、专病报道、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饮食疗法、单方验法、临床调护、家庭医生、综述等。

​健康饮食访谈:国家卫健委专家详解“减油、增豆、加奶”

时间:2025-05-23 14:57:26

一、为什么“减油”是健康饮食的第一步?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食用油摄入量普遍超标,平均每日摄入量远超30克的推荐标准。过量用油不仅加剧肥胖、高血脂等问题,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专家建议,家庭烹饪可通过“控勺法”量化用油,例如使用带刻度的油壶,或直接改用蒸煮、凉拌等低油烹饪方式。

场景化比喻:如果把食用油比作“健康存款”,很多人每天都在超额透支。例如,一盘普通炒青菜可能隐含50毫升油,相当于吃掉一碗米饭的热量。

二、大豆:被忽视的“天然营养库”该怎么吃?

我国居民豆类摄入不足的问题突出,日均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一半。大豆及其制品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和植物雌激素,是替代红肉、优化膳食结构的关键。专家推荐每天摄入相当于一把豆浆或半块豆腐的量,例如早餐喝豆浆、午餐加豆腐菜肴、零食选择鹰嘴豆或蚕豆。

数据解读:30克大豆≈200毫升豆浆≈半块豆腐,这些看似微小的分量,却能提供约10克优质蛋白,接近一个鸡蛋的营养价值。

三、乳制品消费低?这样“加奶”更高效

尽管奶制品对骨骼和肌肉健康至关重要,但我国居民奶制品消费量仍低于膳食指南建议。专家强调,每天300毫升液态奶或等量酸奶是基础目标,可分多次摄入(如早餐150毫升、下午150毫升)。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择舒化奶或奶酪等替代品。

实用建议:将牛奶融入日常饮食,例如用酸奶拌沙拉、在咖啡中加入奶粉,甚至用奶酪替代部分调味品,既能补钙又提升风味。

四、现状问题:为什么改变很难?

油量控制难点:传统烹饪习惯中,“油多才香”的观念根深蒂固。专家指出,可通过逐步减少用油量(如每月减少5克)让味蕾适应新口味。

豆类摄入障碍:很多人认为豆类“难煮”“有豆腥味”。实际上,提前浸泡、使用压力锅可缩短烹饪时间;而发酵豆制品(如腐乳、豆豉)能增添风味。

奶制品消费误区:部分人担心牛奶“上火”或酸奶“糖分高”。专家建议选择低糖酸奶或无糖奶粉,并搭配水果食用以平衡营养。

五、政策如何推动“三减三健”?

国家近年通过修订乳品标准、推广“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等措施,强化居民营养认知。例如,2024年发布的《促进合理膳食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优化膳食结构,并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普及健康知识。

未来趋势:政策将进一步推动豆制品和奶制品的产业创新,例如开发即食豆制品、功能性乳制品,降低居民健康饮食的成本与门槛。

六、给家庭的健康行动清单

减油:每周至少3天采用蒸、煮、炖代替油炸;购买喷雾油壶精准控量。

增豆:每天主食中替换1/3为豆类(如绿豆饭、红豆粥);零食选择烤黑豆而非薯片。

加奶:早餐固定一杯牛奶,孩子可用奶酪棒补充钙质;中老年人选择低脂高钙奶。

总结:健康饮食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遵循“减油、增豆、加奶”的核心建议,逐步调整习惯,就能显著改善营养状况。正如专家所说:“小改变积累成大健康,每一餐都是重塑身体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