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疗法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央级技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国家中医药优秀科技期刊。★办刊宗旨:弘扬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中医药民间传统疗法;发扬中医特色,切实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办刊特色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炉,以实用为主,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全面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医疗保健方法。★主要读者对象:适合于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和参考。★主要栏目: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独特疗法(包括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敷脐、外敷、灌肠、穴位注射、针刀、熏洗等各种疗法)、综合疗法、方药应用、成药应用、古方今用、专科临床、专病报道、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饮食疗法、单方验法、临床调护、家庭医生、综述等。

儿童溺水风险与急救指南

时间:2025-07-11 16:43:20

暑期是儿童水上活动的高峰期,但欢笑声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比超过40%,而看似普通的游泳池、水库、河沟等场所,往往是悲剧发生的高发区。

危险水域的隐性威胁

游泳池虽配备救生设备与人员,但水质消毒剂可能引发黏膜刺激,加速呛水后病原体入侵。水库因深度不均、水流湍急,表面平静下暗藏漩涡与淤泥,儿童误入后易被吸入深水区;河沟则因淤泥堆积、水草缠绕,可能造成肢体受限引发二次溺水。值得警惕的是,30%的儿童溺水事件并非发生在戏水过程中,而是离水后数小时内突发。

发热与呕吐: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若孩子玩耍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38.5℃),可能提示肺部吸入污染水源导致的感染性肺炎。呕吐则与胃部积水刺激或脑部缺氧相关,需观察呕吐物是否带血丝或呈喷射状,此类情况可能伴随颅内压升高。曾有案例显示,一名7岁儿童在河沟玩耍后频繁干呕,误判为肠胃炎,延误治疗12小时后因脑水肿昏迷。

嗜睡与抽搐:神经系统受损的紧急信号

当孩子出现异常困倦、反应迟钝时,需警惕“迟发性溺水”——少量水分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引发渐进性肺水肿,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抽搐则可能源于电解质紊乱或脑细胞缺氧损伤,表现为肢体僵硬、眼球上翻。医学研究指出,出现抽搐症状的患儿中,60%在24小时内会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黄金抢救窗口期仅2-4小时。

急救三步法与医学干预原则

1.立即脱离水域:用毛毯包裹孩子身体以减少颤抖耗氧,侧卧姿势防止误吸呕吐物。

2.启动紧急响应:拨打急救电话时需明确描述“溺水史”及症状进展,优先选择具备儿童重症监护能力的医院。

3.途中监护要点:持续监测脉搏与呼吸频率,若出现呼吸暂停,可采用口鼻同步人工呼吸(每分钟20-24次),避免剧烈摇晃身体以防加重脑损伤。

预防体系的科学构建

从基础设施层面,游泳池需每50平方米配备1名持证救生员,并设置红外线溺水预警系统;水库应安装电子围栏与声光报警装置,阻断儿童靠近深水区。家长可实施“双人监护制”,即由两名成人分别负责观察孩子状态与周边环境,并掌握“30秒目视检查法”——每半分钟确认孩子头部是否露出水面。

水安全事故的80%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切勿依赖“观察看看”的侥幸心理,每一分钟延误都可能使生存率下降7%-10%。构建“家庭-场所-医疗机构”三级响应链,才能将隐形风险转化为可控防线。